青島管道爆炸事件引發(fā)社會各界對油氣管道安全問題的質疑。陸上油氣管道存在諸多安全問題,那么,管道鋪設環(huán)境更加復雜的在役海底油氣管道情況如何呢?
業(yè)內專家透露,陸地管道檢驗體系已具雛形,相比之下,我國在役海底管道存在的問題卻十分突出:無可執(zhí)行的行業(yè)檢驗標準;無法定檢驗要求;無第三方監(jiān)管;不僅絕大部分從未接受過內檢,即使外檢也沒有全部覆蓋;有些管道甚至無法接受內檢。
據知情人士介紹,我國目前共擁有海底管道6000多公里,其中90%的海底管道從投產以來未進行任何清管、通球等基本的維護活動,總長度達到了5000多公里;20%的海底管道根本無法接受內檢,涉及約1000多公里。然而,諸多問題并非全部由客觀原因造成。
業(yè)內專家表示:單純從技術上講,無法接受內檢的海底管道原因一般有三種。
海管在最初開始運行到現在一直沒有通過清管球、檢測球等。在對內部情況并不了解時,莽撞通球檢驗,可能造成管道堵塞等問題,導致整條管道停產、報廢,造成損失。
海管在設計初期,其工藝流程存在一定的缺陷,比如管道沒有設置收發(fā)球筒裝置,無法進行相關檢驗。
管道承壓能力不足,若通球壓力高于管道所能承受的壓力,也會存在引起管道失效的風險。
由此可見,如果我國在役海管檢驗推行遲緩,那么無法接受內檢的管道數量將繼續(xù)增加。
據介紹,我國在役海底管線的諸多問題也與我國海洋工程發(fā)展歷史息息相關。由于海洋工程發(fā)展較為緩慢,我國海底管道的鋪設起步也較晚。即便如此,我國最早一條海底管道也已經有40年歷史。1973年我國首次在山東黃海采用浮游法鋪設了三條500米長從錫箔裝置至岸上的海底輸油管道。1985年渤海石油海上工程公司在埕北油田也采用浮游法成功鋪設了1.6千米長鉆采平臺之間的海底輸油管道。
近年來,隨著海上石油的開采不斷升溫,我國海管鋪設的公里數不斷攀升,已經從2006年的2000多公里一躍發(fā)展到如今的6000多公里。
盡管大多數海管為近年新建項目,但專家表示,即使我國近十年的海管建設中仍然有無法檢驗,甚至在設計初期就沒有考慮增設檢驗裝備和計劃的現象。
除了技術原因外,在役管線得不到有效維護也有運營成本、起步較晚等原因。另外,沒有國家標準,沒有法定強制手段以及沒有第三方監(jiān)管,以及懲罰力度不夠,則是更為重要的原因。
專家表示,海洋工程具有高投入、高風險、高回報的特點,投運海管尤為如此。我國海底管道數量和種類繁多,有單層、雙層等多種結構型式,其分布范圍遍布中國各個海域,地理條件、海況環(huán)境復雜多變,有部分海底管道投產年限已經臨近乃至超過原設計壽命,運行狀況不佳;然而,我國海底管道的管理體系建設卻相對落后于海洋工程技術發(fā)展狀況,沒能建立起完善的海底管道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。有些管道甚至自投產后未進行任何清管、通球等基本的維護活動,甚至有些新建海底管道,也未能建立對應完善的運行維護計劃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高風險問題就凸顯出來。
專家強調,在役海底管道的周期性內、外檢查相當必要。盡管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的對于海底管道營運中報告的相關事件、泄漏記錄及失效事件的統計資料,但根據《PARLOC 2001》數據顯示,從1971年至2001年間,北海和墨西哥灣海底管道主要失效原因是內部和外部腐蝕。此外,墨西哥灣管道拖錨和碰撞損壞不是主要因素,可能是因為其埋設的緣故。在北海海底管道失效事件中,30%都源于管道附件、法蘭等,其中7%引起了泄漏;而在墨西哥灣由管道附件、法蘭和閥門引起的失效事件為10%。
另外,我國目前開發(fā)的油氣資源多為淺水、近岸海域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非常脆弱,大部分的油氣資源運輸都是通過海底管道完成,一旦出現油氣輸送中斷、油氣泄露等事件,直接影響到經濟發(fā)展和環(huán)境保護。
“因此,希望有關方面盡早出臺相關政策,完善行業(yè)標準以及監(jiān)管體系,防患于未然?!?/p>